“一花一世界”這句話其實應該是博物館們天然的廣告語。一朵花里自然有個世界啊,只要這是個花朵的博物館的話,不論是按照生長環境還是植物屬性來分,都能有無數的館藏可以收集。所以不論題材怎麼小眾,怎麼偏門,蓋個博物館也是綽綽有餘的。廣州雖然現在還沒有國外那些什麼監獄博物館、馬桶博物館等等非常奇怪的博物館,但是也有了博物館越來越關註一點,立足一例的態勢。其實這些小博物館還都挺有看頭的。
  錦綸會館 屋脊上灰塑值得看
  2001年,廣州修建南北主幹道康王路,一座古建築擋了路,進行了國際首例連地基完整平移文物,這就是始建於清雍正元年的錦綸會館。這裡是舊廣州紡織業(即錦綸行)的老闆們聚會議事的場所。1920年,當時國民政府要將會館收入公產,孫中山先生獲悉後指示“永遠保留”。相比旁邊煙火鼎盛的華林寺,這裡冷清了不少,但能扛過這麼多風雨已經非常不易。
  會館平移後坐北向南,由南往北依次是頭門、中堂、後堂的三進結構。大門兩邊的小閣樓,是當年會館舉辦大型活動時,演員的化妝間。站在門外一定要好好看夠了屋脊上的灰塑再進去。據說工藝師是參照原來僅存的第三進堂屋的花脊,和利用廣州市考古研究所和陳家祠提供的原材料,才讓這些灰塑得以重現眼前的。還有第三進的廳堂天窗,其實是用生蚝殼拼成的,以前的嶺南民居曾普遍採用蚝殼窗。
  館內陳列並不豐富,不過從圖文中還是能獲取知識。比如紡織行業的祖師爺是竟然通西域的張騫。據說張騫乘木筏直達天河,一位婦人贈其支撐織布機的彩石一枚。張騫遂攜石而歸,並創製立法傳之絲織業。
  西關民俗博物館 西關小姐養成地
  總說西關大屋,到底什麼是西關大屋呢?民國初期英商匯豐銀行買辦陳廉仲先生的故居改建成的西關民俗博物館能夠給你一個直觀的印象。在荔灣博物館右側,就看到大屋幽幽地立在青雲巷邊。大戶之門不一般,矮腳弔腳門、趟櫳、硬木大門組成的正門可謂當時的“防盜門”了。三開間佈局,正對門口的是正廳,用來供奉祖先和家人聚集,名貴的酸枝傢具對稱擺放。最好看的是正廳前近天井上方的木板拉花繡雕而成的花罩,把大廳和天井分隔開。正廳後面用屏門圍隔成頭房,是家中最老的長輩居住之處;頭房後是二廳,也就是飯廳。在這裡能看到很多舊時的“家用電器”,如柚木榨汁機、銅水煲、擂漿盆、搓衣板等,其中一個大號混水爐極具巧思,它由全銅製成,在一側燒柴加熱時,另外兩側通過傳熱亦可加熱、保暖。
  正廳西側為偏廳,原用於招呼賓客,現作展覽室,牆上的彩色玻璃滿州窗與古樸的木雕牌匾相呼應,陳列櫃內可以看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電取暖器、火水燈、鑲銀烏木筷子、紅木司馬尺等物。正廳東側是書廳,擺設仍然依照舊模樣,書桌上擺放著毛筆、墨硯,牆上掛著古畫鏡框。
  書廳對外設有一個小庭院,幾叢綠色植物或在空中飄散長長葉子,或掩映著院牆的窗。由二廳蜿蜒而上,可至閣樓,通道的牆上掛了介紹廣州行、住、衣等習俗及歷史的圖片。閣樓設有兩間房,其中一間小姐閨房,裡面仍擺放小姐常用的物品。所謂西關小姐,原來就是在這樣的地方養成的。
  地址:荔灣區逢源北街82號
  東濠涌博物館 首個城市水專題博物館
  東濠涌博物館是中國國內第一個城市水專題博物館。城市水是什麼?就是河涌啦。在城市中,沒有什麼是孤立的,那怕只是一塊石頭,合縱連橫之下,也能聯繫往來古今和上下南北。基於此理,東濠涌就像一根紅線,串起了沿線散佈的眾多歷史文化資源,找一個場館展現這些濃縮的精華就成博物館。
  東濠涌博物館由東濠涌邊上兩座民國時期的紅磚建築改建而成,有歷史感又有現代元素,在茲念茲,自然而然。五個展廳,精緻還原廣州市河涌文化歷史。分“東濠溯源”、“東濠蘊夢”、“東濠哭泣”、“東濠新篇”等四個專題,雖是小型博物館,但館內動畫、音像等手段一樣不少,“東濠上河圖”里鱗次櫛比的商鋪、民居,瞬間穿越了回去。宋代六脈渠地圖、明代永利威酒肆實景、清代湛家花園視頻,都生動地述說著東濠涌沿岸的歷史風情和民俗文化。水上的人自然是河涌的靈魂,而船就是靈魂的棲所。在這裡還可以看到水上人家種類繁多的老船模型,例如沙艇、疍家艇、紫洞艇、舢板、駁船、漁船等等,為你再現已經無法想象的水上人家生活。需要註意的是,不要錯過博物館的匾額,其文字由著名文博專家麥英豪從古隸書文字中精心挑選擇定,每個字都有來頭。
  地址:廣州市越秀北路東濠涌邊
  東平典當博物館 固若金湯的建築
  第一次知道當東西這件事,還是看了魯迅的文章,當鋪的櫃臺很高,老闆的態度不好,現在二手東西要換錢都上淘寶一件轉賣了,要瞭解當年事,還真需要一個典當博物館呢。中山四路與越秀中路的交界處,車水馬龍。高樓林立之中,一棟20多米高的碉樓式青磚建築好像空降一樣的突兀,很多每日從旁經過的人都不知道這裡是幹嘛的,上面“東平大押”四個大字也令附近街坊以為“押”指關押,所以猜測以前這裡是監獄。
  轉到正門才發現“廣州東平典當博物館”的牌匾。“東平大押”這座碉樓建於民國時期,由於靠近當時的東門,所以也叫“大東門當鋪”,現存的部分是當年的當鋪倉庫部分。建築外觀四四方方,北邊五層,南邊四層,四面都有開窗,窗口都是內大外小,花崗岩石窗套,屋頂建有女兒牆,固若金湯。
  進入博物館內部,先看到的是財神像,接著念一遍牆上掛著的毛筆手寫的從業人員守則,一股舊時代行當味撲面而來。“東家吩咐規矩,斷期衣飭表石,不得私自拆看。東家與及伙伴,與客買回自用,不得在鋪議價。倘有違反規例,立刻免職開除,務求各位遵守。”直接可以改名叫“老闆說”了。牆上還掛著“四不當”——— 神袍戲衣、旗鑼傘扇、皮貨無襖、低潮首飾都在此列。除了再現當鋪當年的高櫃臺,這裡還能看見當年的當票、賬本和司馬秤。還有個試金石一定要看。這塊黑色石頭可用來鑒別黃金。把金器放在試金石上一划,行家就能透過放大鏡觀察劃痕的顏色,再根據反射率和光澤來鑒別黃金的真偽及成色。若有疑問,還可用硝酸抹於試金石的劃痕上,使雜質熔蝕,剩下的便是純金了。
  採寫、攝影:南都記者 張遠  (原標題:再小的題材也有個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10daxa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